欢迎访问我们的官网
公司动态 行业动态

新时代境域下祭扫文化的审视和创新发展

2025-01-10 449

在新时代背景下,祭扫文化已经成为社会风俗的体现,承载着深厚传统文化和人们对逝亲的思念尊重。随着社会变迁,祭扫活动面临形式和内容的挑战,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重视环保祭扫、推广网络祭扫和文明祭扫理念等创新路径,实现祭扫文化的可持续发展。01
新时代境域下祭扫文化内涵与意义的阐释在新时代,我们必须立足现实,认真把握祭扫文化的深刻意涵和现实意义。首先,必须清楚祭扫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反映。祭扫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人们对逝亲的深情思念和尊重。从社会层面上,祭扫是一种社会风俗,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沉淀与呈现。祭扫风俗不仅是对过去生活习惯的承续,更是人们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反思及对未来生活的筹划。从个人层面上,祭扫是人对生死诠释的现实表达,内涵着丰富的情感和价值指向。祭扫文化作为殡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念。人们通过祭扫,以最朴实的行动,表达对逝亲的最深切的怀念和追思。第二,敬畏。祭扫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包含着生者内心的虔诚,同时体现着人们对生死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肯定。第三,展望。祭扫体现了对过去的追念,但又超越思念的情感层面,蕴含着生者对现实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生活态度——让生活更美好,以实际行动告慰先人和展望未来。
在新时代境域中,不断传承和发展祭扫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祭扫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在家庭的层面上,通过祭扫活动,可以以一种共同的方式,对祖先进行集体性的回忆,让后人铭记先人的事迹和教诲,从而把优良的家风家训传承下去,不断增强家庭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在社会层面上,通过祭扫活动可以把不同境遇或身份的人们凝聚起来,真正地实现每个人都能在缅怀先人中达到情感共鸣,有利于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同时,通过祭扫活动,还可以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的理解,切身感受传统殡葬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不断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02
祭扫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在新时代的呈现祭扫活动最早起源于古代人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呼唤,是古代祭祀活动的一种形式。在古代,由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人们的认知水平不高,难以对生死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使得他们的祭扫行为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在其中所包含的对祖先的敬畏之情不容怀疑。古人对祖先的祭扫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祭扫的形式越来越规范和讲究,承载的社会意义也越来越多。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先人的祭扫活动通常安排在农耕、丰收季节,以充分凸显劳动人民对土地的感激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的发展,祭扫活动演变为一种更为庄重的仪式活动,通过祭扫活动来传播孝道,以加强儒家文化的教育。唐宋以来,随着诗词文化的发展,祭扫活动被赋予了更浓的文学色彩。在现代社会中,祭扫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在形式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有了更多现代色彩,但其中包含的尊重生命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内含在祭扫活动中的人们的本质需求没有改变——生命变化中的情感支点。
在新时代境域中,祭扫不仅仅是单纯的“行为”,而且是人们的一种生命情感的表达,是生命在时间长河中转换“节点”。人的去世并不意味着一种虚无,而是人们对生命的现实解读和诠释,内涵着现代人对祭扫的理解和需求。现代人对祭扫文化的诠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社会精神需求。祭扫仍是民众的一种情感和精神需求。人是一种情感的存在物,亲情是人的生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亲人的逝去对生者来说是一种情感的“断裂”,也是情感的再生,这促使着生者通过祭扫活动来实现情感的调适和升华。当生者对逝者情感扩展到社会层面上,则形成一种祭扫认同和祭扫伦理。第二,祭扫文化的反思。实际上,祭扫行为链接着“生”与“死”。生者通过祭扫充分表达对“生”的审思和对“死”的敬畏。对于个体来讲,祭扫可以激发自我的伦理追问,不断厘清“我是谁?”“我应该记得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些什么?”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明白怎么样才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真正理解祭扫活动正是一种以祭扫为载体的现实重塑行为。03
新时代祭扫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和创新路祭扫文化内涵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在新的社会境遇下,祭扫文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我们要处理好新社会条件下祭扫文化的适应性,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比如,祭扫主体、形式、内容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场景中都会有所不同;祭扫的空间和呈现手段在不同具体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所关注的祭扫问题焦点也会发生变化等。在现代祭扫活动的具体操作中,还存在着“大”“小”“多”“少”的矛盾点,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具体来看,“大”是指祭扫活动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现在已进入了信息社会,一些信息会被迅速发酵,很容易引发舆情。“小”是指人们祭扫活动的切入点越来越小,主要表现为微观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多”是指现代祭扫活动中,在特定时期到墓园集体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这都会给祭扫的组织和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人们对祭扫的需求越来越多。“少”是指在祭扫活动中,人们虽然采取的形式多样纷呈,表面上很靓丽,但更多的为祭扫而祭扫,其中内涵的意义感越来越少,以及人们对祭扫所怀有的敬畏情感逐步减少。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优秀的祭扫文化,我们应当重视祭扫的精神内涵,强调祭扫的伦理意义,祭扫价值指向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在祭扫活动中,还应重视祭扫的社会性,祭扫文化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祭扫文化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并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应当多方面审视祭扫文化,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入手,真正切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到:重视环保祭扫,以高度的生态理念打造祭扫文化,从祭扫的用品到祭扫的方式等,都应充分体现环保意识,从而实现祭扫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可以采用网络祭扫,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祭扫,以此打破时空的限制,让逝者家属在一种更自由的场景中表达哀思。最后,在祭扫活动中,要加强宣传,积极推广文明的祭扫理念,倡导文明的祭扫方式,从而让祭扫文化以更文明的方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通过创新祭扫的理念、内容和方式,以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祭扫文化的需求,表达对逝者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