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是殡葬观念、祭祀活动、宗教信仰、殡仪葬仪、祭祀形式等社群活动中所寄托的文化含义,这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每个时代人们的信仰价值、生命价值以及社会普遍的人文习俗。从古至今,殡葬文化一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变迁而变化。作为一个年轻的殡葬人,我想浅谈一下殡葬文化的变迁以及在现代、未来可能实现的展现形式。
在古代,殡葬文化可追溯到周朝,彼时人们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认为逝者是跨越生死阻隔的家族成员,在家族共同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古人普遍会使用棺木,有条件的还会为逝者营造大型陵墓,为祖先修建祠堂,在特定的时间,摆放供品,举办仪式,念诵祭文,烧香祈祷,他们希冀通过厚葬令祖先保佑子孙避祸趋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祭奠;发展到近现代,经过多次改革和演变,葬俗日益舍弃传统习俗中的糟粕之处,体现了时代进步和人们思想认识的转变。
时至今日,葬式、礼仪、祭扫形式都逐渐文明化,习俗的改变也赋予了殡葬文化更多的呈现形式。
在安葬形式上,越来越多的群众倾向选择礼仪落葬,将传统的丧葬形式精致化,小型追思会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中。在送走亲人之前,以文明守礼、盈满温情的仪式倾诉对亲人的思念,皆是呈现对生命的敬畏之礼。谈起敬重生命,在许多年轻人的视角里,是将自己的体验放在至高位置,有的人提前为自己准备葬礼,邀请最好的朋友,坐在一起吃席,聊着对死亡的看法,在破而后立中逐渐变得豁达;有的人举办遗物告别式,将病症确诊书、写给他人的信、无法舍弃的物品亲手埋葬,通过告别,予生命以温暖;还有的人早早为自己的葬礼进行策划,歌曲要活泼欢乐,色调要“多巴胺配色”,吃席也要选择咖啡、汉堡、酸辣粉等自己喜爱的食物。可见年轻群体对生死看得没有那么沉重。那么在未来,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更多个性化的安葬形式,结合年轻人喜爱的音乐、艺术、时尚,甚至是二次元、游戏文化,令殡葬文化变得轻盈但同样有分量。
在墓区设计上,越来越多的墓园选择通过景观与葬式的有机融合,挖掘文化意象,为新开辟的园区作诗赋词;同时,将传统文化、海派文化、园区特色相结合,对墓区分别予以命名,彰显文化和生命的联结。在网络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年轻人对于墓碑、墓形的喜好倾向,他们更容易接受生态葬,也更偏向选择充满创意的墓穴,如在墓穴侧方雕刻棱镜,天晴时可以折射彩虹,或者直接将墓穴雕刻成最喜欢的物品的模样,甚至可以直接将墓穴做成二维码的样式,扫描二维码,展示自己生平最偏爱、最动人的回忆。年轻人对墓穴的大小无甚在意,他们始终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第一位。未来我们在墓区设计上能否拥有更多创意的生态葬式,用绿色文明的方式,打造充满“记忆之美、归属之感”的墓园,让年轻人更愿意来墓区祭扫?
年轻群体对于殡葬的形式和仪式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表达,除了上述提及的葬礼形式和墓穴设计,我们也可以多多考虑让殡葬呈现形式更加符合年轻人的情感需求。比如设计安葬纪念册、建立情感数据库,让怀念逝者这件事充满人文关怀;在园区设计生命文化教育路线,穿插书写愿望、雕塑打卡、咖啡小憩等交互环节,吸引年轻群体驻足停留;利用VR技术实现在虚拟空间中与亲人“见面”,或通过3D打印技术让告别的场景更生动。